赛鸽适应不同地势和风向特性的探讨
作者:中华信鸽网 点击:1002次 2013/08/07 10:58
赛鸽竞翔项目的空距各有不同,有三百公里左右的短距离竞翔;五百至八百公里的中距离竞翔;还有一千公里及其以上级别的竞翔。从赛鸽家飞训练的实际表现来看,遇到晴朗、微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天气条件,一般最能家飞的赛鸽一次持续飞行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小时。但是,赛鸽异地竞翔的情况则完全不同。500公里竞翔速度快的赛鸽依然需要持续飞行六七个小时。而一千五百公里竞翔三日内归巢的赛鸽,平均每天必须完成500公里以上的飞行。为此,赛鸽在适应竞翔自然环境中的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飞行活动中,具有优势的共性特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定向导航能力及其飞行高度的特性。
为什么本人提出赛鸽的定向导航能力与飞行高度相关联呢?我们根据多年放飞训练发现,单只放飞训练时可以看到鸽子在空中确定归巢的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在地势平坦空旷地带放出的鸽子,有的大约只有几十米高就能确定正确的归巢方向,有的需要提高飞行高度,在空中只能看见一个小黑点之后,或者朝着正确的方向消失或者不知去向,原来我们认为可能是高飞的赛鸽在定向导航能力上的差异,后来经过反复多次不同地点的单只放飞训练观察发现,善于低空定向导航或者高空定向导航,与赛鸽的习性有关。特别是善于高飞的个体,每次单只放飞后在原地绕圈不断提高飞行高度,然后确定正确的返巢方向。由此我们分析,赛鸽由司放地放出后,它们定向导航的飞行高度在适应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条件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当赛鸽竞翔在平原地势条件和逆风天气条件下,降低飞行高度的定向导航和飞行,有利于减少飞行阻力,并且能尽早脱离大群赛鸽干扰的作用。当赛鸽在山区和顺风天气条件下竞翔,原地提高飞行高度的定向导航习性,既能借具高空顺风条件,也有利于赛鸽直接翻山越岭。
其二是激发机能潜力与实际竞翔距离相适应的特性。根据赛鸽竞翔的表现来看,有两方面十分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有的赛鸽的体能素质更能适应短距离的竞翔,如有的竞翔鸽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和制约,在短距离竞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有的赛鸽更能适应中长距离的竞翔,还有的赛鸽在1500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中占据绝对的优势。第二是激发机能潜力与适应自然环境的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条件的特性。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来看,赛鸽竞翔必须具备与实际飞行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成正比。因此赛鸽竞翔激发机能潜力的水平是适应竞翔距离、地势条件、季节性风向等最基本的素质条件。
我们如何观察和判断赛鸽激发机能潜力的水平呢?上海市知名鸽友丁自涌先生告诉我说:你去仔细观察公棚秋冬季500公里决赛竞翔,最先归巢的那部分赛鸽,它们归巢时完全看不出疲劳的状态。这就是最优秀的公棚赛鸽500公里竞翔激发机能潜力的典型表现。赛鸽竞翔激发机能潜力水平的素质特性在超远距离的返巢过程中显得更加突出。例如2011年上海市竞翔1500公里的甘肃天水,前三名在三日内归巢,平均每日必须飞行500公里以上的距离,如果赛鸽前两天的飞行出现过度疲劳的状态,它们就不可继续后面的飞行活动了。因此,赛鸽激发机能潜力的生理基础,是以有氧代谢持续提供能量的特性。
其三是羽毛形态结构的优质特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开展的赛鸽竞翔的地势条件和季节风向有很大差异。经过多年定向培育的赛鸽在适应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方面,涌现出十分优秀的赛鸽。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赛鸽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形态结构及整体排列与竞翔的地势和风向条件之间表现出某些共性特征。特如,竞翔回归路线属平原地势和多遇逆风天气条件的500公里前名次鸽,双翼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的长度明显稍短,用手展开翅膀观察发现,主副飞行羽毛尖端外缘的整体排列形呈扇形的园弧形状。并且飞行羽毛的羽干之间呈现排列十分紧密、间隙很小的结构特性。从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性来分析,赛鸽主飞行羽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稍短,有利于赛鸽在逆风天气条件下的飞行活动,因为逆风飞行需要加快翅膀上抬与下扑的频率。显然是短羽毛的翅膀更能适应平原逆风的飞行。
但是,我们观察山区地势和顺风天气条件的优秀赛鸽则有所不同,特别是赛鸽竞翔遇到较强劲的顺风天气条件时,赛鸽竞翔的飞行速度能够达到每分钟1400米以上,观察优秀高位名次鸽的翅膀羽毛发现,主副飞行羽毛的单羽毛明显较宽,第七至第十支飞行羽毛明显较长,展开翅膀时观察,主副飞行羽的整体排列完全不是扇形的园弧结构,而是一种尖刀的形状结构。分析认为,这样的羽毛结构或许更能借助顺风的有利条件,获得更快的飞行速度。因为赛鸽在强劲顺风的天气条件下,双翼飞行上抬与下扑的动作频率和速度远远不及逆风飞行。由于赛鸽双翼主付飞行羽毛的结构特性及整体排列的结构特性,在适应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飞行活动中的优势特性,为我们选种和选择参赛的公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二、赛鸽适应不同地势条件的优势特性
赛鸽竞翔因实际空距不同,在竞翔路线中会遇到不同的地势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山区地势条件与平原地势条件下,优秀赛鸽必须具备的优质特性。
(一),赛鸽适应山区地势条件的优质特性,首先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赛鸽竞翔东北线江西吉水方向来看地势条件。珠三角地处沿海,海拔高度较低,往江西吉水方向的山区地势大约有三百多公里,山区地势形成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从高山沟壑形成的走向来看,每条高山形成的山脉,就像一道道高墙,斜挡在赛鸽归巢的路上,如果赛鸽不具备翻越高山的飞行能力,肯定会在高山的沟壑峡谷中迷路,能够沿沟壑峡谷飞出来的鸽子归巢速度很慢,飞不出来的自然丢失,理论上认为,赛鸽在江西吉水方向500公里以上级别的竞翔,必须具备翻山越岭的飞行能力。我提出的问题是赛鸽应该具备哪些特性才能够完成翻山越岭的飞行呢?
首先来看一个先天遗传的实例吧!本市鸽友汤拥军和叶建余两位,为了参加广州浩羽公棚的竞翔,自2010年和2011年,分别从广州浩羽公棚决赛的前名次赛鸽的拍卖会上,购回数十羽赛鸽,经过配对繁殖后代和选择,于2012年春季将幼鸽送入浩羽公棚。到了秋冬季500公里决赛竞翔,两位参赛的鸽子居然获得了团体冠军(注:在广州浩羽公棚网能查到成绩)。这个实例说明,广州浩羽公棚500公里决赛的前名次赛鸽的表现,证明了它们具备适应山区竞翔的能力,并且这种竞翔能力以基因形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在山区开展的竞翔活动中的优胜鸽,必须具备胜任山区竞翔的遗传基因。
其二是善于高飞定向导航的优质特性
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提出了赛鸽善于高飞定向导航的特性。根据高山地势及沟壑形成的走向来看。如果赛鸽由地势较低的地点放出,本身不具备高飞定向导航的习性,很难胜任翻山越岭的竞翔。有实例或许能够证明这种推测。本地一鸽友,它培育的赛鸽在西线500公里的广西钦州、南宁竞翔中,已经连续多年获冠亚军及前名次。有“常胜将军”的美称。他培育的赛鸽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逆风和平坦地势条件下具有竞翔优势。但是转为东北线江西吉水方向的500公里竞翔的成绩,完全不能同西线逆风条件相比较。从广州浩羽公棚东北线的竞翔结果来看,其中有一羽获300公里预赛第28名,继续竞翔500公里未归。从鸽会竞翔东北线500公里的结果来看,能够归巢的赛鸽寥寥无几,更谈不上获得前名次的赛鸽了。
我始终在想,这是为什么?从体能素质来看,西线竞翔前名次赛鸽的飞行速度和持续飞行时间,充分反映了赛鸽竞翔500公里的能力。从东北线山区地形来看,300公里竞翔的地势是东北高,而西南低,由高往低处飞能够表现出高速回归的能力。但是到达500公里的吉安或吉水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地势条件是东北方向低,西南方向高,或许是他多年培育的赛鸽遗传了西线逆风天气条件低空飞行的特性,使得赛鸽不能适应山区地势条件的原因吧!本人对广东沿海某赛鸽公棚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遇到晴朗、微风的天气条件,公棚家飞有三种表现形式,清晨出棚的鸽群中第一种类型是由数羽或十几羽组成几个小群体,它们飞行的高度很高很高,肉眼观察就象高空飞翔的小燕子。它们持续飞行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高度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大的群体有数百羽至上千羽不等,环绕着海中的几个小岛的山势飞行,持续飞行可能超过两小时以上。第三种是紧紧贴着海面飞行,从飞行高度来看,似乎只有几米高,持续飞行时间在一两个小时、飞得高度没有大的变化。每次遇到这种睛朗微风的天气条件,清晨出棚家飞的赛鸽都会出现这三种不同飞行高度和群体组合的情景,而且这种表现形式十分稳定。我想,那些善于高飞的群体更能适应山区地势条件的竞翔。
其三是适应山区实际竞翔距离激发潜能的特性。翻山越岭是赛鸽适应山区地势条件必须具备的能力。由于实际竞翔距离的不同,赛鸽激发潜能的水平与遗传特性有关,也与赛鸽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如果赛鸽的遗传素质不具备山区实际竞翔距离相适应的能力,它也很难有高速回归的表现。根据山区放出赛鸽的情况来看,最先高飞的鸽群带领着大群体离开司放地。赛鸽原地盘旋不断提升飞行高度的过程,增加了肌肉收缩运动的力量和速度。也提高了机体无氧化代谢供能的比率。有研究认为,赛鸽适应山区竞翔激发机能潜力最大的难度是在于上升的飞行高度能够翻山越岭,只有达到翻山越岭的高度,才能为赛鸽的定向导航创造最佳的“知觉”条件。
另外,由于山区竞翔的实际空距不同,赛鸽实际飞行速度与需要的时间能充分反映出它们激发机能潜力的体能素质。不仅是中短距离竞翔需要具备这种能力,远距离或超远距离竞翔更加需要赛鸽连续飞行的能力。赛鸽激发机能潜力的水平在它们返巢时的精神状态能充分显现出来。例如,公棚500公里决赛竞翔,只要天气条件适宜,最先归巢的那一部分赛鸽,充满了回归的激情状态,完全看不出疲惫的现象。即便是集群回归,最先冲进笼内的赛鸽,往往是群体中激发机能潜力水平最高的个体。赛鸽的这种精神状态在放飞训练中能表现出来,也能够在更远距离的竞翔中表现出来。如果赛鸽归巢时已经是精疲力尽,说明它现时的体能素质在这段距离的竞翔过程中达到了极限。如果继续竞翔更远的距离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其四是适应山区竞翔的双翼羽毛结构。本人不否认任何双翼羽毛结构都可以适应山区地势条件的竞翔,但是在山区地势和顺风天气条件下,赛鸽竞翔500公里优秀的高位名次鸽的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结构有些不同。我们在共性特征的羽毛结构中已经重点探讨了。这里特别强调指出,主副飞行羽毛宽长是共性特征。而山区地势遇强劲顺风天气条件时,速度越快的鸽子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明显偏长。
(二)、赛鸽适应平原地势条件的优质特性
我们例举平原地势最典型的竞翔路线是北京地区竞翔500公里级的河南。从某些公棚标出的地势高度来看,理论上的归巢路线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势。优秀赛鸽必须具备哪些优质特性呢?
首先也来看一个先天遗传优势的实例吧!本市一位鸽友,经过定向培育和优存劣汰的选择,它的赛鸽在西线的广西钦州500公里级竞翔中屡获奖,甚至前十名中能占据好几个名次。但是它培育的赛鸽参加山区地势的500公里级竞翔成绩远不及沿海平坦地势竞翔。由此我们分析认为,赛鸽适应平坦地势条件竞翔优势的特性与它们的遗传有关。这种遗传优势在于赛鸽善于低空飞行。当平原地势遇到季节性逆风天气条件时,善于低空飞行的赛鸽能够借助某些建筑物或小山对逆风的阻挡作用,有效降低逆风形成的阻力。根据赛鸽遗传理论认为,适应平原地势竞翔的赛鸽,其父母鸽必须具备平原竞翔优势的遗传特性,或者本身在平原地势条件下充分显示出优势特性。这就是赛鸽先天遗传优势在适应平原地势条件的基础。
其二是适应平原地势竞翔优势的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赛鸽在平原地势和多遇逆风天气条件下的500公里级别竞翔,最先归巢的那一部分赛鸽,充分显示出竞翔高速回归的特性。并且它们双翼飞行羽毛的单羽毛结构及整体排列,反映出某些共性特征。从单羽毛的结构来看,副飞行羽毛(通常称付羽)宽长,而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明显稍短(与适应顺风飞行的羽毛相比较十分明显)。主副飞行羽毛之间的排列十分紧密,展开翅膀观察发现,主副飞行羽毛的尖端形似一把园弧形的扇面。理论分析认为:翅膀羽毛宽大的弧形面积,有利于赛鸽在低空和逆风条件下获得更大的上升浮力。稍短的主飞行羽毛结构有利于在平原低空和逆风条件下加快翅膀上抬与下扑的速度和频率。这就是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结构特性在竞翔中占据优势的具体表现。
三、赛鸽适应不同风向条件的优势特性
本文提出赛鸽适应不同风向条件主要是探讨顺风和逆风两种情况。
(一)、赛鸽适应顺风条件的优势特性
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我们实际观察的现象,赛鸽竞翔500公里至700公里,遇到强劲的顺风天气条件时,当日高速回归的赛鸽一般都具有高飞和借助风势的特性。观察发现远处高空中最先见到的是一个急速飞行的小点,当赛鸽飞到鸽舍的上空时,这个小点突然从空中急速俯冲下来,快速进入鸽舍。这就是优秀赛鸽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竞翔回归的典型表现。为此,赛鸽适应顺风条件的优质特性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具有善于高飞的遗传特性。研究发现了赛鸽善于高飞的遗传特性在实际竞翔的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来,也在赛鸽的行为活动中表现来来。例如:从某赛鸽公棚清晨家飞训练的连续多日的观察,赛鸽集群家飞基本分为三个高度完全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善于保持较高飞行高度的飞行形式,遇到晴朗微风的天气条件时,肉眼观察赛鸽的身体就象飞在空中的麻雀一样。另一种是善于低空飞行的形式,同样是晴朗微风的天气条件,集群飞行的赛鸽离海面大约只有几米的高度。还有一种介于低空与高空之间的飞行形式,这个群体的数量庞大。经过连续多日的观察,三种不同飞行高度的鸽群完全不会随意改变原来的高度,并且持续飞行时间能够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而且高空和低空飞行的鸽群往往都是最晚回棚的群体。这说明,赛鸽善于高飞的行为特性,或许与遗传有关。
其二是善于高飞定向导航的行为特性。根据单羽放飞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发现,善于高飞的赛鸽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地点放飞训练时,每一次都是在放飞地绕圈高飞,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才能选择基本正确的方向离开原地。最初我们认为可能是赛鸽定向导航敏感性差异的问题,结果发现,它们在顺风天气条件下往往最先归巢。我们分析认为,赛鸽善于高飞定向导航的行为特性,如果遇到顺风的天气条件时,有利于赛鸽借助顺风的条件,获得更快的飞行速度,更能使赛鸽的飞行靠近理论上的直线空距。这或许就是最优秀的赛鸽在顺风天气条件下能够表现出高速惊人的飞行速度的原因吧!
其三是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性。从赛鸽顺风竞翔分速达到1400米以上 的双翼羽毛结构特性来看,羽毛宽长的特性十分明显,不仅靠近翅膀内侧的副飞行毛宽长,而且主飞行羽毛的结构仍然宽长,特别是主飞行羽毛的长度与适应逆风飞行羽毛的长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适应顺风优势特性十分明显的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整体排列,形似一把宽长的尖刀形状。如果赛鸽实际竞翔的地势平坦,加上多遇季节性顺风天气条件,这种宽长羽毛结构特性,往往是前名次赛鸽高速飞行的条件。500公里竞翔分速可能超过1600米以上。
(二)、赛鸽适应逆风条件的优势特性
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当赛鸽竞翔遇到逆风天气条件时,最先归巢的赛鸽飞行高度很低。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观察,当竞翔遇到稍强一些的逆风条件时,那些当日返巢的赛鸽突然从某些建筑物的间隙中飞了出来。甚至由低处朝着较高位置的鸽舍向上飞行入舍。我们根据赛鸽竞翔表现分析认为,赛鸽适应逆风竞翔的优势特性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具有善于低空飞行的遗传特性
赛鸽低空飞行的遗传特性就是其父母鸽具有平坦地势和逆风天气条件下的竞翔经历,并且获得优异的竞翔速度和高位名次。或者父母鸽的遗传基因具有低空高速竞翔的特性。当竞翔遇到逆风的天气条件时,善于低空飞行的赛鸽能够借助隆起的小山或者建筑物对风的阻挡,尽量减少逆风飞行的阻力。而不善于低空飞行的赛鸽受到逆风的阻力更大,归巢速度更慢。我们根据东北线顺风条件与西线逆风条件多年竞翔500公里当日归巢鸽相比较,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即东北线顺风天气条件下能够高速归巢的赛鸽,与其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上下代鸽,在西线逆风天气条件下很难在500公里竞翔中当日归巢。而西线逆风竞翔常胜鸽舍的赛鸽,进入东北线山区地势和顺风天气条件的500公里竞翔,绝大部分未能归巢,既便回归它们的速度也很慢。
其二是适应逆风飞行的双翼羽毛结构特性。我们在共性特性内容中已经介绍了赛鸽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双翼羽毛结构。这里强调指出的是赛鸽在逆风条件下已经获得高位名次及高飞行速度所反映的双翼羽毛结构特性。最典型的是主飞行羽毛的第七至第十支羽毛明显稍短,而副飞行羽毛宽长,主副飞行羽毛整体排列十分紧密,展开翅膀观察主副飞行的毛尖端的排列形状,形似园弧的扇面结构。
其三是善于低空定向导航的行为特性
善于低空飞行的赛鸽在适应逆风竞翔过程中显示出优势,也反映出赛鸽低空飞行定向导航的特性。我们根据异地放飞训练的观察表明,善于低空定向导航的赛鸽放出后,它们的定向速度又快又准确,放飞后基本不绕圈就朝着正确的归巢方向飞去。有的鸽子虽然一时找不准方向,但飞行高度仍然很低。从观察的表现来看,善于低空飞行和快速准确定向的赛鸽,更能适应逆风天气条件下的竞翔。
四、总结本文探讨赛鸽适应不同地势和风向特性与它们的遗传特性有关,并且经过饲养和家飞训练过程,在它们竞翔活动中表现出来。特别值得提出的两点供爱好者共同学习和探讨:
第一是善于高飞的赛鸽在山区地势条件占优势,如果遇到顺风的天气条件,加上又具备一双适应顺风飞行的翅膀。那么它能表现出较高的飞行速度。但是,赛鸽在山区地势和顺风天气条件下的实际竞翔距离能达到什么程度,与赛鸽体能素质的遗传有关,也与它们当时的健康和状态有关。
第二是善于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的赛鸽更适合逆风天气条件下竞翔,特别是平原地势多遇逆风天气条件时,善于低飞的赛鸽借助地势或树木及建筑物对逆风的阻挡,减小了逆风的阻力作用。如果赛鸽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结构特性更加适合逆风飞行,在体能素质大致相当的状态下,它们的飞行速度将占据明显的优势。但是,赛鸽在逆风天气条件下的实际竞翔距离能达到什么程度,与它们的遗传的体能素质有关,也与它们当时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有关。
第三、是赛鸽的行为特性多受先天遗传特性的影响。并且在善于高飞或善于低飞的活动特性中表现出来,也从飞行羽毛结构及其它解剖及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来。当赛鸽的竞翔路线多遇山区地势条件,如果参赛鸽的先天遗传特性继承了低飞和逆风竞翔的性能,那么对它来说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由于赛鸽不善于高飞,只能沿着高山峡谷的沟壑中间寻找出山的途经。即使能够回归,归巢的速度一定很慢。当赛鸽的竞翔路线处于平原地势和多遇逆风天气条件,善于高飞的赛鸽根本无法借助地势、树林和建筑物对逆风的阻挡作用,只能在逆风条件下毫无遮挡的飞行,当它们的体能消耗到一定程度,实际的飞行速度远不及低空飞行的快。因此,我们发现许多500公里竞翔第2日以后归巢赛鸽的先天遗传,双翼飞行羽毛结构等,基本上继承了东北线山区地势和顺风天气条件的特性。这就是赛鸽迟归或者丢失的重要原因吧!